(资料图)
今年46岁的车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由于她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说起两栖爬行动物,我们似乎既熟悉又陌生。它们具体包含哪些物种,分布在哪里,亲缘关系如何?这些物种又是如何演变和适应环境的?这一切恰恰都是车静研究的内容。
兴趣,加上机遇,使车静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自己起步时很懵懂,经历过挫折、徘徊、自我怀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单位,还有好的平台。”车静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接受进化生物学的教育对她影响很大,她开始认真观察和思考两栖爬行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并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非常有趣,这坚定了我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相关研究的决心。”
车静与中国大鲵。(受访者供图)
“在西藏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大部分人会有非常强烈的高原反应,但是却生存着高山倭蛙、红尾沙蜥这些野生物种,这是为什么?到了东南亚,我脑子里会不断地思考,为什么热带地区会有如此丰富的生物?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关系如何?很神奇!我会一直琢磨,有些问题也就成了今天研究的课题。”车静说,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即使在旁人看来危险的地方,她也并不畏惧。
正是凭借对科研的热爱、耐心和投入,车静和其团队攻坚克难,在中国及东南亚的两栖爬行动物遗传资源库建立、隐存物种发掘、物种形成与分化、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进化及濒危物种保护的发展。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对于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涉及大量长时间的野外考察,有时候一去至少一个月。2008年,车静参与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加拿大团队组成的国际科考队伍,一起去到越南南部考察,那里是深山老林,交通不便,也没有通讯联络,食物短缺。晚上出去寻找物种,白天整理标本、拍照、做记录,都是工作的日常。野外不分男女,一张棚户木板床或者搭帐篷睡在地上。“科学研究与性别无关,无论男女,这些困难都要克服。一个人掉队,可能会导致整个队伍撤退。”车静说。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我的人生选择。”车静明白,科研创新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科研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状态,只要找准目标,勇于解决问题,任何困难都架不住内心的执着、坚持,对别人来说很辛苦,但我们乐在其中。”(张桂贵实习生李世瑾)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