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球观察:北京创新力量奔赴燕郊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3-05-16 08:37:47

一大早,任睿杰驾车从京通快速路拐入通燕高速,一路向东跨过潮白河,只用40分钟就抵达燕郊。

相反方向的路上车流如织,大批住在燕郊的上班族正奔向北京。


【资料图】

任睿杰住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他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产业规划经理。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去年将唯一的产业联动平台落在了这里。他的工作就是将北京培育的创新企业“送”到燕郊。

“北京科技企业舍得去河北?上班要往燕郊跑?”很多人对此充满疑惑。实际上,随着京津冀协同走向深入,燕郊正加速融入北京的创新链条,越来越多的创新“候鸟”被水草渐丰、百鸟啁鸣的潮白河彼岸所吸引。

北京创新力量奔赴燕郊

今年3月,燕郊高新区,来自北京的“专精特新”企业——联泰集群公司的首台算力设备在此下线。几个月前,任睿杰刚刚把这家公司“送”到燕郊。

联泰集群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主培育的企业,在海淀成立,是一家为气象预测、石油勘探、视频处理等领域提供超级算力技术支持和设备的公司。

联泰集群在燕郊 特约摄影 常鸣 摄

北京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创新力量、手里握着多项算力技术的企业,为什么要“送”到燕郊去?这得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设立说起。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也在当年成立。6年后,在研究院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前后二者,都瞄准了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地蕴藏着丰富科技创新成果,有的攥在科研院所手里苦于无法转化,有的停留在企业的研发实验室里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落地。”任睿杰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是为了攻克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知识产权基金投资等方式,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土地、需要空间。相较于土地资源有限的北京来说,一水之隔的燕郊特别适合初创团队。

特约摄影 常鸣 摄

北京创新网络里有了燕郊的一席之地。作为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燕郊中心重点布局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环境保护六大产业,承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果的试验、放大和试产。

在平台的助推下,很快就有创新成果跨过潮白河到了燕郊。

去年,当联泰集群正为扩增产能的厂房选址问题而发愁时,创新中心送来的一份位于燕郊的项目图纸,为企业在北京和燕郊之间的联动布局打开了一扇门。没多久,联泰集群的新厂房在燕郊正式开建,成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一家落地燕郊的企业。

放眼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协同发展网络以北京海淀总部为原点,同心圆覆盖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三地名校,而燕郊中心作为唯一的产业联动平台,正不断吸引创新新成果落地转化。

今年,燕郊中心200亩的产业园区将拔地而起,2025年建成后可以承载80家左右的初创企业。“这里既是中试平台,也是产业加速基地。”任睿杰说,燕郊中心将打造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

潮白河对岸水草渐丰

燕郊与北京城一水之隔,在河北廊坊北三县里名气最响,不少北京上班族在此安家。但是,要吸引对创新生态有着刚性需求的初创企业来“筑巢”,能行吗?

创新中心落地燕郊、建设园区的过程,就是打消顾虑的过程。“去燕郊以前,企业都会算账。”任睿杰明白,这要算的第一笔账就是平时的通勤成本。

这几年潮白河两岸交通大动脉接连打通,同城效应让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

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区域内已经建成10条对接道路、5座跨潮白河桥梁,备受关注的厂通路公路部分总体工程进度过半,北京地铁22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被上班族点赞的北三县至北京国贸的通勤定制快巴也跑了起来。

2022年7月25日,燕郊到国贸的通勤定制快巴首班车满员抵达国贸郎家园公交站。邓伟 摄

听说创新中心“带”着联泰集群来,燕郊所在的三河市也是做足了准备,展现了筑巢引凤的诚意。三河市属国有企业金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迅速完成对联泰集群的战略投资,5000万元资金将用于建设和生产运营ARM架构算力产品智能化产线项目。

这折射出潮白河对岸的创新生态之变:为了方便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燕郊启动了科技型企业贷款授信,今年一期信贷规模预计达到1.2亿元;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完成入驻准备工作,将持续引入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和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燕郊高新区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15家,各类科研机构达到9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院士工作站9个……

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下,燕郊的创新浓度稳步提升。近十年,燕郊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7家增长到1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0增加到1272家,研发平台从25家增长到105家。

从隔水相望到携手同行

今天任睿杰上班走过的路,有研稀土高技术公司的400多位员工已经走了3年。

有研稀土是地道的北京企业,在新材料产业“风口”上快速扩张,但北京的厂房明显不够用了。2020年,公司位于燕郊的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当时,企业里还有职工对这次“出走”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燕郊?

3年后,订单和收入足以回答这些质疑。2020年营业收入1个亿,2021年两个亿,2022年4个多亿……过去三年的成绩单令人振奋,有研稀土公司负责人已将2024年的营收目标定在8亿元。

支撑营收增长的,是这几年发光材料等各种产品产能倍增,订单好似长了翅膀一样“飞”过来。有了更宽敞的厂房,从这里下线的稀土新材料被发往各地,用于家电、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

在产线落地燕郊后不久,研发板块也搬过来了,400多位员工中有300多位是研发人员,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还搞起了院士工作站、工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让燕郊的创新资源与总部互动配合,技术创新推动着产品创新不断加速。

从隔水相望到携手同行,前赴后继的创新“候鸟”正飞向燕郊小镇。两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既拓展了在京企业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

编辑 陈艳婷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