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文 林晋如 刘其燚)随着“五一”假期结束,“火起来”的福州古厝暂时得以“休养生息”。
(资料图)
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古称“河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拥有10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日前,罗源县中房镇溪门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已是中房镇第7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了。中房镇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有何独到之处?
近年来,中房镇通过汇聚村民力量,做好古村保护工作,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各村文旅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古村活化利用之路。
罗宁古道必经之路——中房镇岭兜村转水桥成为网红打卡点。 游永健 摄文脉传承 让古村“留”下来
走进群山环抱中的中房镇溪门村,一座座极具历史感的老建筑映入眼帘,青砖黛瓦、白墙挑檐……各式各样、不同时期的古厝错落有致,和蜿蜒河廊、叠石流水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意境。
“我们村里的溪门宫、黄氏祖屋、水尾宫庙等都是十分经典的古建筑,村里还有一条千年石拱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溪门村村支书黄照通如是介绍。
溪门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也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余处,街巷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溪门村的古建筑能够保存得如此之好,离不开村民们多年来悉心呵护。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居住使用,老屋有了人气,自然有了生命力。
黄照通说,村里的古建筑都有村民居住守护,村民们对古宅都十分重视,并且每年会有子孙回村祭祖。当古厝需要修缮时,每家每户都会争着出钱出力。
古厝不仅展现古建筑的风貌,更是村民精神价值的寄托。中房镇作为千年古镇,自古以来就以崇文重教闻名于世。村民们形成如此强烈的保护意识,自然有中房镇的千年来的文化熏陶。
在中房镇深坑村,有魏氏祖屋等40余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为了将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保护好,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联合罗源县魏氏宗亲会,完成了魏氏宗祠、魏氏祖屋等20多座古民居修缮,改善了古村面貌。
除了村民自发的保护外,中房镇政府专门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厚富村、满盾村、深坑村、岭兜村等传统古村落,分别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改善、古建筑修缮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同时,中房镇还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村级绩效考评。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中房镇宣传委员陈芳介绍道,要让村民了解身边文化的价值,只有认同了、热爱了,才能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让村民自发地保护村落。
航拍中房镇深坑村古村落建筑群。 游永健 摄文化铸魂 让古村“活”起来
怎样保护好传统村落?打好“文化牌”,是中房镇给出的答案。中房镇以各村传承下来的古建筑为依托,深入挖掘古文化,展示各个传统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载体,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不但要保护‘筋骨肉’,更要传承好‘精气神’。”罗源县历史文化古厝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粤如是介绍。
陈粤说道,通过一村一表,深度挖掘各村的历史文化,再通过修建文化介绍墙、文化展览馆的形式,将厚重的文化底蕴转化成游客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眼下,中房镇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通过挖掘各村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等举措唤醒“沉睡资源”,如满盾村卓氏古厝、厚富村烈女坊等。
中房镇溪门村远眺。 游永健 摄文旅融合 让古村“旺”起来
历史文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中房镇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打开了新思路。中房镇党委书记林云表示,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就能为乡村振兴打造新的产业项目。
中房镇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文旅融合,更好地推动古镇旺起来。一方面,利用传统建筑保护和改造,将古村落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文体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旅游、研学、“云上游”等形式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反哺传统村落保护。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岭兜村的镇村之宝——转水桥,它始建于宋元丰七年,也就是1084年,但是在战争期间险遭破坏。”这是岭兜村村支书黄玠浩正在给游客介绍转水桥的故事。
只要遇到游客来村里,黄玠浩就会详细地介绍村里的文化故事。在他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历史课本。在岭兜村,被保护下来的转水桥已成为一张靓丽旅游名片。
中房镇各村将符合条件的古厝打造成民宿供游客居住,通过“以用为养”,为古村注入新生命。
在满盾村和岭兜村,村里利用“互联网+古厝”加强闲置古厝管理,在福建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挂名,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古厝以民宿的形式推向市场。
当下,中房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让传统村落村民的利益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传统村落人气兴旺。(完)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